关灯
开启左侧

深度剖析!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考研考情(含拟录取名单、参考书目、备考策略)

[复制链接]
暨大考研 发表于 2023-1-4 10: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章导读
本文包含以下内容:①学校/学院介绍②专业学制③拟录取名单④就业介绍⑤报录比剖析⑥考试科目介绍⑦考试备考策略

01.学校/学院介绍
学院介绍

文学院

暨南大学文史学科创建于1927年,文学院创立于1929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中外关系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所等5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目前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哲学)和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文物与博物馆学、出版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汉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全部入选第一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949人,在读研究生843人,其中博士生217人,硕士生626人(2022年9月统计),可以满足修读不同层次课程(含双学位)、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学术交流的需要。

1949年以前的各个时期,在随学校二十年辗转迁徙中,始终保留文学院的设置。文学院名家荟萃,人才济济,鸿彦硕学,流光溢彩,有云蒸霞蔚之盛。先后有陈钟凡、郑振铎等13位全国著名学者担任院长,相继有夏丏尊、许德珩、周谷城、何炳松、梁实秋、沈从文、李健吾、钱钟书、洪深、曹聚仁、沈端先(夏衍)等一大批名彦学者在文学院各系亲执教鞭,授业解惑。1958 年重建以来,有朱杰勤、金应熙、陈乐素、陈序经、萧殷、黄轶球、何家槐、郭安仁(丽尼)、秦牧等著名专家学者任教。

进入“211 工程”建设时期,文学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5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中文系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2年,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012年12月,中国语言文学获批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并列全国第8名,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评“B+”,中国史学科获评“B”;同时拥有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构建并获批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文学院自建院以来,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文英才,成为暨南大学办学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学院。

文学院现有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体系完善,专业优势明显,科研实力强劲,是暨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院一直以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9月,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及中心主平台暨南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挂靠文学院。

02.专业方向及学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学制:全日制3年

学费奖学金情况

1、关于学费(学费以广东省物价局最后核定的为准。)

(一)非定向就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8000元/年;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28000元/年。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硕士生8000元/年(不分学硕和专硕)。

2、为了激励研究生安心学习、积极开拓创新,保障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建立了以国家奖助为主,社会资助为辅,学校补助为补充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基本做到多层次、宽渠道、高激励。目前,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每年最低可获得0.9万资助,累计最高超10万。(具体以学校实际发文为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3.拟录取名单
2023新专业,未有历年数据


04.就业介绍
可以进入各大中小型报纸和新闻出版社工作,也可以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广告、公关、出版等领域工作。


05.报录比剖析
2023新专业,未有历年数据



06.考试科目介绍

【0501J9】中华文化传承传播

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35中华文化史基础

④850传播理论与实践




101思想政治理论:全国统考科目,考试大纲、考试题型以教育部公布为准。

201英语(一):全国统考科目,考试大纲、考试题型以教育部公布为准。

《735中华文化史基础》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二)简答(5 小题选做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多选不给分)

(三)论述(4 小题选做 2 题,每小题 35 分,共 70 分,多选不给分)《850传播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二)简答(5 小题选做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多选不给分)

(三)论述(4 小题选做 2 题,每小题 35 分,共 70 分,多选不给分)

初试参考书目

《735中华文化史基础》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年。

2.武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年。

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4.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5.王志文、牛继舜,《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 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50传播理论与实践》

1.王淑娟,《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赵志立,《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前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利群、张毓强,《国际传播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崔清活,《传承与创新:中英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考试大纲:

《735中华文化史基础》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产生的背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类别与内涵的了解程度;考察考生是否同时能正确辨析与解读基本文化史料,获取有效信息。



Ⅱ.考查范围

中华化产生的背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类别与内涵,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知识。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数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相关知识(40%)

中华文化的类别与内涵相关知识(40%)

对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知(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二)简答(5 小题选做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多选不给分)

(三)论述(4 小题选做 2 题,每小题 35 分,共 70 分,多选不给分)



Ⅳ.试题示例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何谓“和而不同”?

2.风雅颂

3.九品中正制

4.八股文

二、简答(5 小题选做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多选不给分)

1.简述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

2.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及其特点。

3.简述《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简述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5.简要谈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三、论述(4 小题选做 2 题,每小题 35 分,共 70 分,多选不给分)

1.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2.试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3.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认识。

4.请阐述你对当下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看法。



Ⅴ. 参考书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年。

2.武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年。

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4.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5.王志文、牛继舜,《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 年

《850传播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考察对传播的定义、功能、类型、传播过程、媒介、受众及效果的认知与理解,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阶段所学全部内容,具有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查范围

本课程重点考察“传播”的概念、传播与信息及符号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几种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控制、媒介的功能、受众的类型、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关于传播效果的几种理论、以及我国媒介产业研究的现状。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数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专业基础知识(40%)

专业理解能力(30%)

专业应用能力(30%)

四、试卷题型结构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二)简答(5 小题选做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多选不给分)

(三)论述(4 小题选做 2 题,每小题 35 分,共 70 分,多选不给分)



Ⅳ.试题示例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把关人”

2.冷媒介与热媒介

3.效用信息论

4.扩散理论

二、简答(5 小题选做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多选不给分)

1.简述对传播学学科的诞生有突出贡献的 3 位学术人物及其成就。

2.简述社会主义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3.简述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4.简要介绍大众传播的五个环节。

5.简述网络传播的特点。

三、论述(4 小题选做 2 题,每小题 35 分,共 70 分,多选不给分)

1.试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及区别。

2.试述资本主义传播制度与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异同。

3.举例说明受众对媒体信息的选择。

4.试述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Ⅴ.参考书目

1.王淑娟,《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赵志立,《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前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利群、张毓强,《国际传播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崔清活,《传承与创新:中英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07.考试备考策略
政治:

复习不用太早,8,9月份开始就可以了,和传统套路一样,紧跟肖爷爷走!看一章《精讲精练》,做一章《1000题》,1000题至少要做2-3遍,最好每天都带着看一小会儿。1000题的作用是帮助理解和记忆零碎知识点,题目不新,考到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这也是夯实基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后就是11月份,《肖八》、《时政》都要看和背,12月份分析和做模拟卷,,到后期会发现每个老师的出题风格、侧重点相差很大,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去关注不同风格卷子上的考点,把不知道的考点记下来。




英语:

首先是单词,其次是长难句,长难句可以看真题解析,分析每篇文章中一些长难句。一定要自己试着翻译,非常有用。然后是阅读,阅读无非是多做反复做真题10年真题,一般做到第三遍几乎已经全部记得答案。最后就是作文,千万不要等考前作文押题来背,提前准备才能游刃有余。




专业课:

3-6月:专业课第一轮,熟悉课本(参考书目至少要看一遍),可以先不做笔记,但一定要把书先看一遍,培养学科思维,建立理论框架。

6-9月:专业课第二轮,开始做笔记,将教材中出现过的真题,重合的部分重点做笔记,把不懂的记下来。

9-11月:专业课第三轮,将一轮二轮整理的笔记,进行魔鬼式背诵记忆,同时把不懂的知识点搞懂,总结出热点专题,习题练习也要做起来。

11-12月:冲刺阶段,结合一轮的学科框架、二轮的专业课笔记、三轮的热点专题,进行浏览式复习,查漏补缺,同时刷历年真题,总结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9075277815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2228438201@qq.com

Copyright   ©2019-2022  暨南大学考研论坛_暨大考研论坛_暨大考研辅导网©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